菡蓉

圈地萌楼诚
香肤柔泽,素质参红。团辅圆颐,菡萏芙蓉。

 

【楼诚】心远地自偏(01)

01 - 几年个事挂胸怀


阿诚在圣三一堂呆了两天,就和别的孩子一起转到了教会名下一个专门收养弃婴的孤儿院。孤儿院里里7、8个修女照顾着40多个从各个教堂转移过来的孩子。小的才出生几天,大的也只有4、5岁。健康的孩子一般在3岁之前都会被领养,有钱人家都喜欢来教会的孤儿院领养孩子,背景干净,少麻烦。而那些从胎里就带着病痛和残疾的,运气就没这么好了,多半是活不到成年。在那个对普通人来说不挨饿就是幸福,有碗肉就是过年的时代,孤儿院最多只能保证不饿死一个孩子。至于看病,那是太过奢侈的事情。

阿诚就这样,和十几个小婴儿一起由两个修女看护着。

人都说,会哭的孩子有奶吃,可阿诚不会哭。他总是很安安静静得躺着,修女们在喂完饿得直哭的那些孩子,才会注意到角落里还有一个。

阿诚太安静,修女嬷嬷总怀疑他是否有先天不足。几家来领养孩子的夫妇都被他明亮的眼睛吸引,却又因为他木讷的肢体语言而犹豫。

孤儿院的孩子太多,修女嬷嬷的慈悲心肠分摊到每个孩子身上都太少,分到阿诚身上的就更少了。他一直都表现得那样孤僻,闪着亮亮的眼睛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。仿佛不需要爱和关注,他自己就是一整个世界。

因此,第一次被人抱在手里,搂搂亲亲,心肝肉儿摩挲着的时候阿诚已经快两岁了。

 

抱着他的女人叫桂姐,30不到,在当时上海的名门望族明锐东家做工。明家发迹于江浙,鼎盛时期,家中有矿产,纺织、化工、食品等多项产业。明锐东治家严谨,原配妻子早逝多年。膝下有一儿一女,幼子明楼,长女明镜,皆为原配所出。以他的社会地位和家世,却是一直未续弦。族中老人有时苦劝,他都说:儿女成双,已是一个好,此生并无遗憾。

1912年,民国第一家银行在上海成立。明锐东很快就扑捉到这一契机,关停了家乡的几家纺织厂,整合一下资金和资源,来上海的金融界攒下了一片天地。彼时的上海像一个孤岛,岛外军阀割据一片混战。岛内是各国租界分治,至少表象上一片平和。也就在这段时期,明锐东把儿女从老家接到了上海读书。桂姐第一次来明家做工就在那个时期。刚到上海的明家,急需一个会做家乡菜的仆人。

桂姐做的一手好菜,尤其是苏州菜。她不是家养的仆人,因此和中人说好,早上6点来,负责一日三餐,晚餐后即可回家,一个月可休息2天。明家待下人很是宽厚,虽为帮佣,看她孤身一人在上海,便留她在明家住。不是她的工作时间,绝不会打扰差遣她另做什么事。倒是她很乖觉,见明锐东如此疼爱两个孩子,便经常做些小点心,什么马蹄糕、松子糖、萝卜丝饼、枣泥糕,变着花样给两个孩子加餐。哄得两个孩子到了下午茶的时间就桂姐桂姐得叫她。居移气,养移体。在明家呆了两年,倒养出点富家小姐的气质来了。

到明家的第三个年头,桂姐说家有表亲来上海做小本生意,在福煦路的一处弄堂里租了一套房子,就不再继续在明家住,按时应卯,平时都回家。再过了些日子,说是表亲的生意已有眉目,需要帮忙,请辞回家。两个孩子对她依依不舍,明锐东多结算了三个月的工资给她,嘱她日后如遇到难处,可随时回来。本是一句客套话,不想不到2年,桂姐真的又回到了明家。

 

这2年,桂姐变了很多,已不再是小姑娘的模样,而带着几分岁月的风霜,身边也多了一个不到2岁的儿子。明家也变了很多,当家的不再是明锐东,而是17岁的明镜。明镜也不再是那个会缠着桂姐要吃马蹄糕的少女,眉目间陡然多了几分刚毅与决绝。明锐东此身已去,却把自己的魂魄留下照拂着一双儿女。他临死前抓着女儿的手殷殷嘱咐:明楼就交给你了,日后你定要送他出国读书,做一个学者,学成归来报效国家,明家的产业……父亲的话没说完,未尽之意明镜确是明白,这些年,父亲一直走的都是实业救国的道路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,发展社会生产力,自强救国,这是父亲这些年一直在走的道路。这条路是否真的有效,明镜有自己的看法,但是她和父亲的目标是一致的,那就是救国报国,为了这片土地,和这片土地上正在受难的人民。


下一篇:02 – 一树春风有两般,南枝身暧北枝寒

  20 2
评论(2)
热度(20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菡蓉 | Powered by LOFTER